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7:36:36   浏览:985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府发〔1993〕242号,1993年12月20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在渝单位:
1993年8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1993年2月19日,省政府发布了《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这是与《四川省〈水法
〉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行政规章。认真贯彻实施这两个行政法规、规章,对于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快水利建设步伐,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经市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现就贯彻实施两个行政法规、规章,作如下
通知:
一、市和区、市、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范围内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收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其中市中区、大渡口区内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收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实施和监督管理;其余区域内的取水许可按
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水资征费的征收由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份利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办法》和《暂行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取水单位和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贯彻实施好《实施办法》和《暂行办法》创造条件。
三、凡在我市境内直接从地下、江河(含溪流)取水的,除《实施办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情况外,都应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在《实施办法》发布前,已经建成取水工程的单位和个人,并已向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了取水登记的,不再重新登记,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取水登记
手续;已建成取水工程尚未进行取水登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领取取水许可证。今后,凡兴建(含新建、改建、扩建)取水工程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实施办法》和省《暂行办法》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
请,经审查同意后,方能履行基本建设审批手续,否则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立项。在《实施办法》中的未尽事项,按《暂行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川府发〔1993〕14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四、凡在我市境内直接从地下、江河(含溪流)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暂行办法》和本通行的规定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征收的具体标准:水力(火力)发电取水按省《暂行办法》规定幅定的上限标准执行;其余取水按省《暂行办法》规定幅度的中限标准执行。其执行标准如
上表:
┏━━━━━━━━━━━━┳━━━━━━━━━┳━━━━━━━━━━━┓
┃ \ 标 \ 水源┃ ┃ ┃
┃ \ 准 \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取水类别 \ \ ┃ ┃ ┃
┣━━━━━━━━━━━━╋━━━━━━━━━╋━━━━━━━━━━━┫
┃工业取水 ┃ 0.03 ┃ 0.04 ┃
┣━━━━━━━━━━━━╋━━━━━━━━━╋━━━━━━━━━━━┫
┃生活取水 ┃ 0.02 ┃ 0.03 ┃
┣━━━━━━━━━━━━╋━━━━━━━━━╋━━━━━━━━━━━┫
┃水力发电取水 ┃ 0.001 ┃ 0.001 ┃
┣━━━━━━━━━━━━╋━━━━━━━━━╋━━━━━━━━━━━┫
┃火力发电取水 ┃ 0.001 ┃ 0.001 ┃
┣━━━━━━━━━━━━╋━━━━━━━━━╋━━━━━━━━━━━┫
┃其他取水 ┃ 0.02 ┃ 0.065 ┃
┗━━━━━━━━━━━━┻━━━━━━━━━┻━━━━━━━━━━━┛

单位:发电取水(元/千瓦小时),其余取水(元/立方米)
五、在征收水资源费时,要统一使用市财政局印制的《重庆市水资源费专用收据》,否则,缴费单位有权拒付。各区、市、县征收的水资源费,暂按以下比例分成:南岸、江北、九龙坡、沙坪坝等四个近效区自留30%,交市70%;其余区、市、县自留70%,交市30%。市和区
市县各自掌握的水资源费是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调查评价、科学研究、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当年结余可结转下年使用。水资源费的征收、解交、使用、管理办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财政部门根据省《暂行办法》的
规定制定。
六、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收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对违反《实施办法》、《暂行办法》和本通知规定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过去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
本通知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993年12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

荆政规[2009] 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荆州市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十六日







荆州市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我市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障大学生的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119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意见》(鄂政办发〔2009〕21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本方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管理。

第三条 将大学生统一纳入本市市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其参保对象为: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分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院所(以下称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称大学生)。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大学生医疗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以下称医保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大学生医疗保险日常业务工作。

第二章 参保登记

第五条 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登记业务工作由医保经办机构负责,大学生所在高校配合。大学生向所在高校申请办理参保登记,高校将学生参保资料集中后,以学校为整体单位及时统一报医保经办机构。

大学生办理参保登记时应携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没有身份证的携带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近期1寸免冠照片1张。

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大学生需提供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

属低保对象的大学生需提供低保证原件及复印件。

第三章 资金筹集

第六条 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称医保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基金利息构成。

第七条 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按荆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中小学阶段学生筹资标准执行,即2009年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其中大学生个人缴纳30元(重度残疾和低保对象的在校大学生个人不缴纳)。今后缴费标准有调整的,按调整后的缴费标准执行。

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按照高校隶属关系享受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补助。其中2009年大学生每人每年财政补助标准为90元,重度残疾、低保对象大学生参保享受政府全额补助。补助资金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今后补助标准有调整的,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第八条 大学生医疗保险缴费实行地税部门征收。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费可先行归集后再统一上缴地税部门。大学生按参保年度(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每年缴费一次,缴费时间为在校大学生正常入学时所在年度的9月1日至11月30日。

第九条 大学生参保后筹集的资金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个人缴费给予补助。

第四章 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条 医保基金10%用于普通门诊费用报销(具体办法另行制定),90%用于住院医疗和特殊慢性病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报销。

第十一条 在校大学生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设立住院起付线(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医院住院和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除外),具体标准为:一级医疗机构、惠民医院100元,二级医疗机构300元,三级医疗机构500元。起付线以下的费用由个人自付。起付线以上的基本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按下列比例支付:

(一)在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或惠民医院住院的,医保基金支付70%,个人自付30%;

(二)在二级医疗机构住院的,医保基金支付60%,个人自付40%;

(三)在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的,医保基金支付50%,个人自付50%。

第十二条 大学生住院使用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材料和乙类药品的基本医疗费用,由大学生个人自付10%后再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支付比例报销。

第十三条 大学生在缴费时间段足额缴纳费用的,其享受基本医疗待遇的时间为该学生整个参保年度。未在缴费时间段足额缴纳费用以及中途新增的学生,其享受基本医疗待遇的时间为缴费之日起的次月1日。大学生中途断保3个月及以上重新续保的,应以重新续保并缴费后次月1日为起始时间,延迟3个月享受大学生医保待遇。断保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断保后重新续保,以前的参保年限不作为今后医疗保险的连续参保缴费累计年限。大学生自注销学籍次日起医保待遇自行停止。

第十四条 医保基金支付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实行最高封顶线制度。大学生参保不满3年的,最高累计支付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的基本医疗费用为3万元;参保3年以上(含3年)不满5年的,最高累计支付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的基本医疗费用为4万元;参保5年以上(含5年)的,最高累计支付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的基本医疗费用为5万元。已在荆州市各统筹地区连续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其参保年限可合并计算。

超过大学生医保封顶线以上的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的基本医疗费用,可通过建立大额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大学生的大病医疗。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参保后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仍然过重的,通过学校补助、医疗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多种途径给予资助。

第十五条 已参保的大学生患有经医保经办机构确认的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器官移植、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5种特殊慢性病的门诊放疗、化疗、透析和抗排斥治疗的基本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60%,个人自付40%。

第十六条 已参保的大学生医保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参照城镇居民医保的有关规定执行。超出目录范围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七条 已参保的大学生经批准转往外地医疗机构就医,或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大学生休学、实习、寒暑假等不在校期间因病住院的,应在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自付10%后再按市内医疗保险政策执行。

第十八条 已参保的大学生发生的医疗费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一)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治疗的;

(二)自杀、自残的(精神病患者除外);

(三)因本人违法犯罪行为所致伤病的;

(四)按国家规定由第三方承担医疗费用的;

(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不予支付的费用。

第五章 医疗管理和费用结算

第十九条 大学生就医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符合条件的高校医疗机构和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即为大学生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大学生可自主选择。低保对象除急诊或经医保经办机构批准的转诊转院在其他医疗机构就医外,其他情况就医治疗原则上首诊应在定点的惠民医院或惠民医疗服务窗口。医保经办机构应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大学生医保医疗服务协议和费用结算办法。

第二十条 大学生因病情需要转往城镇职工转院定点医疗机构或外地医疗机构治疗的,须由本市最高等级的定点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并报医保经办机构核准。除紧急抢救外,未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二十一条 大学生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属个人负担的部分由个人支付,属医保基金支付的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记账。因转诊或紧急抢救发生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先由本人现金垫付,在治疗终结后30日内,持有效单据到医保经办机构审核报销。符合规定的慢性病门诊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由个人现金垫付后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销。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费用结算。

第二十二条 大学生基本医疗费用结算按居民医保结算办法执行。

第六章 相关责任及监督

第二十三条 与居民医保工作相关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医保工作。大学生所在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参保、就医管理和大学生日常医疗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对大学生医保工作中违法违纪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方案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方案有效期5年,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农[2006]3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农林、农牧)厅(局、委员会):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从2006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央财政设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补助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培训补助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通过培训机构对务农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而给予的补助资金。

  科技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以及政策法规等实用技术和相关知识。

  第三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和任务,安排培训经费。

  第四条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由财政部和农业部共同组织实施。

  财政部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培训补助资金预算,及时审核、拨付资金,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

  农业部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包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申报、审核、检查及验收等。

第二章 补助对象及范围

  第五条 培训补助资金的补助对象为对务农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服务的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培训机构须按有关要求经公开招标确定。

  第六条 培训补助资金的补助范围包括授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培训机构用于与培训直接相关的教学耗材、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方面的支出。

  培训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培训机构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等支出。各地不得在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中列支项目工作经费。

第三章 项目申报及资金拨付

  第七条 农业部、财政部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各省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结合中央财政年度预算安排情况,联合下达各省项目实施县、示范村的数量以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控制规模。各省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农业部、财政部下达的项目实施县数、示范村数和补助资金控制规模,选择确定具体的项目实施县和示范村,并联合向农业部、财政部申报。

  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基础、项目县和示范村选择的原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概算、补助内容、组织方式、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农业部负责对各省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提出培训补助资金分配建议报送财政部。财政部审核后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再由省级财政部门逐级下拨。

第四章 管理及监督

  第九条 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台账,并报当地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备案。培训台账应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学员及授课教师等。培训台账应由授课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

  第十条 培训补助资金在县级财政实行报账制。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部门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等材料,到县级财政部门报账。

  第十一条 培训项目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培训补助资金专账。

  第十二条 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县级农业部门要对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受训人员、资金补助及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促进诚信建设,建立可追溯制度。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及时向上一级农业、财政部门上报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省级农业、财政部门应于次年3月份前将本省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等联合上报农业部、财政部。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第十五条 对骗取、截留、挤占、滞留、挪用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省级财政、农业部门可根据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